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是什么?它能干什么?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来源:呼和浩特晚报
呼和浩特主动顺应和掌握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趋势,科学遵循城市运行和发展规律,持续深化数字化发展的机遇,努力构建起呼和浩特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框架。1月31日,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总架构师强鹏,为大家详细解读城市大脑的奥秘。
呼和浩特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“1+4+N”,其中的“1”指城市大脑,“4”是指感知体系、数据体系、安全体系和“爱青城”App四个基础支撑,“N”是指以此为平台生成的若干个智慧应用。随着城市大脑的上线启用,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已经搭建完成,支撑了涵盖党建纪检、政务服务、城市治理、民生服务、生态保护等五大领域的29个应用,成为自治区排名前列“城市级”智能中枢。
据了解,城市大脑在整个智慧城市中处于核心地位,就像人的大脑一样,是城市的智慧中枢,赋能、调度、指挥各个应用。技术架构上,感知体系像智慧城市的“城市神经元系统”,两网两云与物联网传感器等各类智能终端的超融合,全面感知着城市脉搏,构建起“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”。数据体系像智慧城市的心脏,为大脑和应用源源不断地输送数据养分,孕育大脑越来越聪明、越来越智慧。特别是针对“数权难划、数安难保”的痛点,部署了区块链和AI技术支撑的智链数据引擎实现了“谁的数谁做主、生成结果不动数”的安全可信的数据要素聚集与服务。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的能力输出,把各个行业部门的通用功能整合成城市操作系统层,创造性地落实了跨层级、跨地域、跨系统、跨部门、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的要求。安全体系是智慧城市的免疫系统,立体全时的保障,为城市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、系统安全构建了坚不可摧、不断升级的防护措施。
“在呼和浩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,科学遵循城市运行和发展规律,持续深化数字化发展的机遇,从‘城市是生命体、有机体’的全局出发,统筹推进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建设,归集资源、形成算法,服务发展。”呼和浩特城市大脑总架构师强鹏说。
“城市大脑为呼市的发展聚数、融智,是城市数字化的新基建、新底座、新引擎。呼和浩特城市大脑已经建成服务广大群众、党政部门、城市决策者的统一入口,‘一部手机走青城’即将成为现实。”强鹏说。
采访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了解到,城市大脑在服务民生上瞄准百姓痛点,提供移动化、智能化、定制化的简约应用,市民可通过“爱青城”App便捷地查询并办理社保、教育、公积金等63类事项,不断增加的功能将涵盖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,并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,创造兴业惠民的数字生活新图景。党建、综治、城管、应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试点已实现手机办公,初步形成了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层级的城市数智治理大闭环。城市管理者在手机“政通青城”App上即可全面掌控城市治理态势,随时调看数据如卫星数据、事件数据、舆情数据、督查数据、信访数据等,进行综合研判,做出科学决策,真正实现“一屏览全局,一网管全城”。
强鹏介绍,目前呼和浩特智慧城市一期建设效果有三个方面:首先,创造了呼和浩特新速度。从去年10月开工至今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,我市采用了模块化搭建、积木式组合、云原生开发等创新方式,克服了冬季疫情、寒冷环境等外部困难,最终实现快速交付——呼和浩特城市大脑不到100天完成交付运行。其次,探索了呼和浩特新模式。在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底子薄、数据总量少的情况下,利用城市操作系统实现了技术融合、业务融合、数据融合。引入“智链立交桥”和“九个通”的服务,技术水平位于全国城市大脑建设的排名前列阵营,形成了一套中西部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新模式。最后,贡献了呼和浩特新方案。“1+4+N”的建设框架、城市操作系统的创新实践,为“呼包鄂乌智慧城市一体化”建设积累了经验,为全区各盟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首府方案,体现了“走在前、做表率”的首府担当。(记者 贾敏)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